欢迎来到中科瑞捷(天津)科技有限公司网站!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文章
2025
10-24红外光谱仪作为物质结构分析与成分检测的核心设备,其扫描方式的选择直接决定了分析效率、数据精度与实验适用性。快速扫描是一种常见测量模式。快速扫描(RapidScan)基于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的干涉仪原理,通过动镜的匀速、连续运动产生连续变化的光程差,进而获取包含全波段信息的干涉图。其核心优势在于“快”——单次扫描可覆盖整个红外波段(通常为4000-400cm⁻¹),扫描速度可达0.1-10cm⁻¹/秒,甚至更快。由于连续运动的特性,快速扫描的信号采集具有“实时性”,但...
查看详情>>2025
10-23在制药行业中,确保药品原料的质量至关重要。传统的检测方法(如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等)往往耗时费力,而且可能对样品造成损害。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一种名为傅里叶近红外光谱(FT-NIR)的技术正在悄然改变这一现状。想象一下,只需几秒钟,就能通过一台小型仪器,对药品原料进行无损、快速的检测。这听起来像是科幻小说中的情节,但实际上,这样的技术已经成为了现实。FT-NIR光谱仪能够适用于各种物理形态的样品,无论是液体、凝胶还是固体,都能轻松应对。更令人惊叹的是,这种技术无需对样...
查看详情>>2025
10-17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在粒径与形貌分析中展现出独特的应用价值,其基于物质对特定波长光的吸收特性,可间接反映纳米颗粒的尺寸分布及形貌特征。粒径分析纳米颗粒的粒径与其吸收光谱峰位置密切相关。以金纳米颗粒为例,其表面等离子共振吸收峰会随粒径增大而向长波方向移动。当粒径从10nm增至50nm时,吸收峰可能从520nm红移至550nm以上。通过测量吸收峰波长,结合Mie散射理论或经验公式,可反推颗粒的平均粒径。例如,某研究团队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检测银纳米颗粒的吸收峰,发现峰位从400n...
查看详情>>2025
10-112025
9-29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红外ATR技术以其独特的魅力在科研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今天,我们将深入探讨红外ATR附件的内部结构,揭开它那神秘的面纱。首先,让我们聚焦于ATR附件的核心——晶体盘。想象一下,一个精致的银色圆盘,镶嵌着用于固定晶体的装置,这就是我们的主角。在它的身上,承载着衰减全反射的重任。而为了保证晶体位置的稳定性,下部采用了支撑结构,宛如坚实的后盾。底座,这个看似平凡无奇的部件,实则扮演着双重角色。它不仅承载着晶体盘,确保其稳固放置,更隐藏着反射镜组的秘密。这些...
查看详情>>2025
9-24红外光谱仪的设计一般可分为光学系统、控制系统以及信号和数据处理系统。光学系统红外光谱仪的光学系统主要由光源、分光系统、检测器三部分组成,此外还有光阑、反射镜等组件。1.红外光源红外光源可以根据需要提供一定波长范围的连续的红外光,一般中红外所需的波长范围为2.5~25μm,近红外所需的波长范围为0.8~2.5μm。早期的红外光源采用能斯特灯(NernstGlower),现在基本都采用稳定性高的硅碳棒(Globar)作为中红外光源。近红外光源一般使用钨灯,可覆盖0.8~2.5μm...
查看详情>>2025
9-23红外分光光度计多采用双光束系统,即将光源发出的红外辐射分为两路——参比光束(穿过空白对照物如空气)和样品光束(穿透待测样本)。两束光经过相同的光学元件后由探测器接收,并通过对比两者的信号差异来消除环境干扰,提升测量精度;使用高衍射效率的光栅作为色散元件,将复合光分解为单一波长的光,再通过计算机控制的检测器记录各波长下的吸光度数据。结合专用软件进行分析处理,生成特征性强的红外光谱图。物质分子中的原子处于不断运动状态,表现为伸缩振动、弯曲振动等形式。当特定波长的红外光照射样品时,...
查看详情>>2025
9-17红外分光光度计的双光束结构有效补偿了光源波动和环境变化的影响,确保长期运行的稳定性;搭配高性能计算机进行实时控制和数据处理,进一步提高了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可用于固体、液体或气体样品的分析,支持多种制样方式(如压片法、核磁共振附件等),适应不同形态的物质检测需求;用户能够直观设置参数并快速获取数据;同时兼容激光、喷墨等多种打印输出设备,便于报告生成和存档管理;相比傅里叶变换型仪器,传统红外分光光度计具有更长的使用寿命和更低的环境要求,无需特殊的工作环境即可稳定运行;通过特征峰的...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