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科瑞捷(天津)科技有限公司网站!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文章
2025
11-10全自动蒸馏仪通过集成加热、冷凝、收集与智能控制技术,实现液体混合物的高效分离与提纯,其核心原理可归纳为“加热汽化-冷凝液化-智能收集”三阶段协同机制,结合精密传感器与自动化算法,确保实验精度与重复性。加热阶段采用高效陶瓷远红外加热技术,通过红外辐射将热能精准传递至蒸馏烧瓶,使样品中的挥发性成分快速汽化。PID温控算法实时调节加热功率,确保温度波动≤±0.1℃,避免因过热导致样品分解或冷点造成汽化不充分。例如,在石油产品蒸馏中,可精确控制乙醇收集温度至78.5℃,...
查看详情>>2025
10-31微塑料(Microplastics,MPs)作为全球性环境污染物,粒径跨度覆盖纳米级至5mm,形态多样且易吸附其他污染物形成复合污染体系。传统检测手段普遍存在“形态-成分割裂分析”“样品破坏性处理”等局限,难以满足微塑料多维度研究需求。显微拉曼光谱技术(Micro-RamanSpectroscopy)凭借亚微米级空间分辨率、分子振动指纹识别能力及抗水干扰特性,已成为微塑料全链条分析的核心技术。一、技术原理:分子振动指纹的亚微米级解码显微拉曼光谱的核心是通过“光子-分子非弹性散...
查看详情>>2025
10-28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的使用能发射连续波长的红外光源,通常为硅碳棒或陶瓷光源。这些光源可以覆盖较宽的波数范围,为后续干涉过程提供基础。光束进入迈克尔逊干涉仪后被分束器分成两束,分别射向定镜和动镜,随后反射回分束器并在检测器处重新组合。由于动镜的位置不断变化,导致两束光的光程差也随之改变,从而形成干涉现象。当样品置于光路中时,特定官能团会吸收相应频率的能量,使得干涉信号发生变化。检测器记录下随时间变化的干涉强度信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处理,将时域信号转换为频域...
查看详情>>2025
10-24红外光谱仪作为物质结构分析与成分检测的核心设备,其扫描方式的选择直接决定了分析效率、数据精度与实验适用性。快速扫描是一种常见测量模式。快速扫描(RapidScan)基于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的干涉仪原理,通过动镜的匀速、连续运动产生连续变化的光程差,进而获取包含全波段信息的干涉图。其核心优势在于“快”——单次扫描可覆盖整个红外波段(通常为4000-400cm⁻¹),扫描速度可达0.1-10cm⁻¹/秒,甚至更快。由于连续运动的特性,快速扫描的信号采集具有“实时性”,但...
查看详情>>2025
10-23在制药行业中,确保药品原料的质量至关重要。传统的检测方法(如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等)往往耗时费力,而且可能对样品造成损害。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一种名为傅里叶近红外光谱(FT-NIR)的技术正在悄然改变这一现状。想象一下,只需几秒钟,就能通过一台小型仪器,对药品原料进行无损、快速的检测。这听起来像是科幻小说中的情节,但实际上,这样的技术已经成为了现实。FT-NIR光谱仪能够适用于各种物理形态的样品,无论是液体、凝胶还是固体,都能轻松应对。更令人惊叹的是,这种技术无需对样...
查看详情>>2025
10-17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在粒径与形貌分析中展现出独特的应用价值,其基于物质对特定波长光的吸收特性,可间接反映纳米颗粒的尺寸分布及形貌特征。粒径分析纳米颗粒的粒径与其吸收光谱峰位置密切相关。以金纳米颗粒为例,其表面等离子共振吸收峰会随粒径增大而向长波方向移动。当粒径从10nm增至50nm时,吸收峰可能从520nm红移至550nm以上。通过测量吸收峰波长,结合Mie散射理论或经验公式,可反推颗粒的平均粒径。例如,某研究团队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检测银纳米颗粒的吸收峰,发现峰位从400n...
查看详情>>2025
10-112025
9-29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红外ATR技术以其独特的魅力在科研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今天,我们将深入探讨红外ATR附件的内部结构,揭开它那神秘的面纱。首先,让我们聚焦于ATR附件的核心——晶体盘。想象一下,一个精致的银色圆盘,镶嵌着用于固定晶体的装置,这就是我们的主角。在它的身上,承载着衰减全反射的重任。而为了保证晶体位置的稳定性,下部采用了支撑结构,宛如坚实的后盾。底座,这个看似平凡无奇的部件,实则扮演着双重角色。它不仅承载着晶体盘,确保其稳固放置,更隐藏着反射镜组的秘密。这些...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