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文章
2025
10-112025
9-29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红外ATR技术以其独特的魅力在科研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今天,我们将深入探讨红外ATR附件的内部结构,揭开它那神秘的面纱。首先,让我们聚焦于ATR附件的核心——晶体盘。想象一下,一个精致的银色圆盘,镶嵌着用于固定晶体的装置,这就是我们的主角。在它的身上,承载着衰减全反射的重任。而为了保证晶体位置的稳定性,下部采用了支撑结构,宛如坚实的后盾。底座,这个看似平凡无奇的部件,实则扮演着双重角色。它不仅承载着晶体盘,确保其稳固放置,更隐藏着反射镜组的秘密。这些...
查看详情>>2025
9-24红外光谱仪的设计一般可分为光学系统、控制系统以及信号和数据处理系统。光学系统红外光谱仪的光学系统主要由光源、分光系统、检测器三部分组成,此外还有光阑、反射镜等组件。1.红外光源红外光源可以根据需要提供一定波长范围的连续的红外光,一般中红外所需的波长范围为2.5~25μm,近红外所需的波长范围为0.8~2.5μm。早期的红外光源采用能斯特灯(NernstGlower),现在基本都采用稳定性高的硅碳棒(Globar)作为中红外光源。近红外光源一般使用钨灯,可覆盖0.8~2.5μm...
查看详情>>2025
9-23红外分光光度计多采用双光束系统,即将光源发出的红外辐射分为两路——参比光束(穿过空白对照物如空气)和样品光束(穿透待测样本)。两束光经过相同的光学元件后由探测器接收,并通过对比两者的信号差异来消除环境干扰,提升测量精度;使用高衍射效率的光栅作为色散元件,将复合光分解为单一波长的光,再通过计算机控制的检测器记录各波长下的吸光度数据。结合专用软件进行分析处理,生成特征性强的红外光谱图。物质分子中的原子处于不断运动状态,表现为伸缩振动、弯曲振动等形式。当特定波长的红外光照射样品时,...
查看详情>>2025
9-17红外分光光度计的双光束结构有效补偿了光源波动和环境变化的影响,确保长期运行的稳定性;搭配高性能计算机进行实时控制和数据处理,进一步提高了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可用于固体、液体或气体样品的分析,支持多种制样方式(如压片法、核磁共振附件等),适应不同形态的物质检测需求;用户能够直观设置参数并快速获取数据;同时兼容激光、喷墨等多种打印输出设备,便于报告生成和存档管理;相比傅里叶变换型仪器,传统红外分光光度计具有更长的使用寿命和更低的环境要求,无需特殊的工作环境即可稳定运行;通过特征峰的...
查看详情>>2025
9-12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通过测量物质对紫外-可见光(190-900nm)的吸收特性,成为化学、生物、环境等领域的基础分析工具。以下是其核心应用场景:1.核酸与蛋白质定量核酸定量:利用DNA/RNA在260nm处的特征吸收峰,结合A260/A280比值评估纯度(纯DNA比值1.8-2.0,纯RNA比值2.0-2.2)。蛋白质定量:通过Bradford法、BCA法或Lowry法,检测蛋白质在595nm、750nm或280nm(芳香族氨基酸吸收)的吸光度,实现快速浓度测定...
查看详情>>2025
9-9核心原理:红外光谱学与傅立叶变换的协同机制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源于红外光谱学与傅立叶变换数学理论的深度融合,二者共同构成了仪器分析的基础框架。红外光谱学聚焦于物质在红外光区域(波长范围约0.75-1000微米)的光物理特性,包括对红外光的吸收、发射及散射行为。其核心原理在于:分子的振动与转动运动对应特定的能量能级,当红外光的光子能量与这些能级差匹配时,分子会选择性吸收相应波长的红外光。由于吸收波长直接关联分子内部化学键的振动频率(如C-H、C=O、O-H等键的伸缩或...
查看详情>>2025
8-25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分析仪通常具有较高的自动化程度。操作人员只需将处理好的样品放入仪器的样品室,然后在操作界面上选择相应的测试程序,仪器就可以自动完成X射线照射、信号采集和分析计算等一系列操作。整个过程不需要复杂的人工干预,大大降低了操作人员的工作强度和技能要求。即使是没有深厚专业知识的工作人员,在经过简单的培训后也能够熟练操作仪器。能够快速处理大量的衍射数据。它可以自动识别衍射峰、进行峰形拟合和含量计算等操作,并在短时间内给出准确的分析结果。同时,数据处理系统还可以对测量数据...
查看详情>>